中国最早的银币是铸造于公元前119年的“白金三品”,由汉武帝实施货币改革时推出。这种货币是我国最早含白银的货币,尽管史料记载其为“银锡合金”,但考古发现多为铅锡合金。
“白金三品”标志着中国货币史上首次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材料,尽管其流通范围和使用情况不详,但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。
另外,2001年,湖南常德市汉寿县一座东汉墓出土46枚银饼;2008年,湖北襄樊市樊城区一座三国早期墓出土1枚银饼,被称为“常德银饼”,径5.5cm,重量为237克,考古论证为东汉后期制品。
除此以外,其他早期银币还有:
①“得壹元宝”。这是由叛将史思明在公元759年铸造作为军事货币使用的银元。
②1898年由四川省成都造币厂铸造的“四川卢比银币” ,正面有光绪皇帝半身像,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人像银币。
③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铸造的“乾隆宝藏 ”,它是中国正式流通的银币之一,仅限于西藏使用。
④1838年至1850年间台湾地方政府铸造的“寿星银饼 ”,存世极少,收藏价值高。
⑤1889年张之洞在广东开设了广东造币厂,铸造的广东七钱三分银质龙币,之后的大清银币(含光绪,宣统银币)层出不穷。
⑥1911年后的民国银币。
从中国银元诞生以来,官方的银元含银量几经变迁,大体的变化过程是: 主币从90%含银逐渐降低到 89%含银;
辅币拿五角来说,从86%到84%,再到80%,最后到70%,含银量下降是一种趋势。这可以从清未民初的奏折和草案看出来。
查光绪三十三年《度支部奏进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分量奏折》,银币有四种;
①七钱二分银币,银九铜一
②三钱六分银币,银八五铜一五
③一钱四分四里银币,银八二,铜一八
④七分二厘银币,银八二,铜一八
到了宣统二年,又有改变,但基本维持在主币银九,辅币银八的范围。
又见民国三年公布的《国币条例》,银币有四种:
①一圆银币,银九铜一
②五角银币,银七铜三
③二角银币:银七铜三
④一角银币:银七铜三
辅币的公差被限制在千分之三。但后来各地方造银币基本上都突破了这种限制。尤其是边远省份四川,贵州,甘肃等地,还有就是军阀私铸币,含银量最低仅达40-50%。
民国六年的《国币法草案》,其中规定
①一元银币:银八九,铜一
②中元银币:银七铜三
③二角银币:银七铜三
④一角银币:银七铜三
这就是官方袁大头的含银量。
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,袁大头主币一圆的含银量,从民国三年规定的银九降到了银八九。另外辅币的含银量民国时期固定在银七铜三,这比清代的龙洋辅币成色大大降低。主要原因是官方认为铸造新币成本太高,又因白银匮乏所至,降低含银量可以明显降低铸币成本,以实现普及并增加利润。
银币的铸造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呢?根据梁启超叙述: 一元主币,法价与实价相等,外加铸费六厘,这个成本包括了购买白银原料的费用以及铸造费用。而此六厘不足供购银材及工作之需。此外,制造银币的费用还会受到制作工艺、纯度以及重量等因素的影响。所以,计每铸一枚,应亏四厘左右,此为铸新币所亏之数。
旧银元成色不齐,故起市价在国币法价之下,今若认为与国币有同一之效力,则每枚约亏三分一厘余,此改旧为新所亏之数也。(摘自《币制局总裁梁启超呈大总统为胪陈铸币计划文(附说贴)》民国三年九月)。
面对主币如此巨大的亏损额度,显然降低成色可以有一定的弥补作用,但毕竟主币的定位是本位币,无限法偿,故而不能大幅降低成色。除了在民国23年后有铸造减重孙像一元,中圆币外,又把辅币的含银量减少。
在清代,贰角,一角的铸币的盈余可观,如今降低辅币成色,令原本标准重5.3g贰角银币的重量有的仅有5.1克左右,有的甚至仅接近5g。这使得铸造辅币的盈余进一步增加,一方面弥补了铸造主币的亏损,另一方面也能贴补国家财政。但面临如此高的溢价,想在全国范围内控制滥铸,变得非常困难。关于辅币烂铸问题,奥地利银行家耿爱德在他的巨著《中国货币论》 中有所揭露。最烂的是广东辅币,此后,上海,四川,云南等也跟风,甚至贰角辅币的重量最低的只有4.9g左右。
下面,我们再看看清代龙洋,民国银币的含银量。
清光绪年间银元 :
含银量为92.5%,铜为7.5%。
清宣统年间银元 :
含银量为89.98%,铜为10%,镍为0.02%。
民国三年《国币条例》规定:一元银币的含银量为90%,五角银币含银量为70%,二角银币和一角银币含银量均为70%。
民国六年《国币法草案》规定:
一元银币 :含银量为89%,中元银币含银量为70%,二角银币和一角银币含银量均为70%。
民国初年银元 :
含银量为89%-90%,铜为10%-11%,镍为0.5%-1%。
民国中期银元 :
含银量为89%-90%,铜为6%-7%,锌为3%-5%。
民国晚期银元 :
含银量为84%-85%,铜为6%-7%,锌为3%-4%,镍为2%-3%。
综上所述,银元的含银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,从90%到89%不等,而辅币的含银量则相对稳定,为70%。
总而言之,龙洋的含银量各地差异较大,这也造成的银币的色泽,存世包浆,直径,厚度,以及敲击声音的不同,给对银币的真伪辨识造成困难。
因此,对大清,民国存世银币的真伪辨识不能仅仅从面值和实际重量去判断,要结合铸地,年代综合判断。
另外,符合标准的一元银币,根据含银量的不同,其直径应在38-39mm左右,厚度在2.2-2.5mm左右,重量在26.6g左右,敲击声浑厚有余音缭绕,就大体可辨识为真,再结合它的边齿,包浆状态,自然磨损痕迹,则可以十成断代!
上一个:成交率较高的银元有哪些
下一个:没有了